⒉练习有感情地诵读。
㈣知识拓展
⒈"友情"永远是文人骚客赞颂的主题。汪伦以歌送别,表达了他对李白的真挚情谊,还有很多诗歌也表达了朋友间真挚的情谊,大家能说说吗?
⒉学生交流。
第二课时
教学目标 :根据教学总目标学习《过故人庄》。
教学过程
㈠解诗题,读诗文
⒈出示诗文,说说诗题的意思。"过",访问,探望;"故人",老朋友。
⒉请学生自读,要求读准字音。指名读,齐读。
㈡读诗文,解诗意
⒈自读古诗,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。
⒉交流,互相解答。
"具",准备,置办。"鸡黍",鸡和米饭。"合",连接,环绕。"郭外",原指城外,这里指庄园之外。"轩",窗户。"场圃",晒场和菜园。"桑麻"指农事和农家生活。"就菊花",赏菊。
请学生将诗文的大意说一说。
㈢体诗情,诵诗文。
⒈让学生说说从诗文中能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情感。
师指导: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,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田园风光画,将景、事、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,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中间的四行诗运用了工整的对仗,增强了诗句的结构美,读来节奏鲜明,声调抑扬顿挫,增强了诗的音乐美。开头一句写老朋友一邀请,"我"就来做客,最后一句写重阳节还要来赏花,还没有分手就盼着下次再见面。可见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,就像一家人一样。
⒉自由练习朗读,指名读,评议,再指名读,齐读。
㈣将《过故人庄》改写成记叙文。
板书:
教后记:
26郑和远航
教学总目标
⒈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⒉学会本课8个生字,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。
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,并学会将段落分层次。初步懂得详写和略写的作用。
⒋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,使学生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,不怕困难,顽强探索的精神,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。
教学重点:
了解第一次远航的经过,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。
教学时间:3课时
第一课时
教学目标
⒈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⒉学会本文8个生字,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。
⒊初步阅读课文,理清文章条理。
⒋指导书写。
教学过程
㈠谈话导入
板书课题,请学生说说对郑和有哪些了解。
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郑和的哪些事迹呢,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!
㈡检查自学情况
⒈检查生字词
⑴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生字的读音和字型?
字音:"监"是第四声,不要读成第一声;"材"、"瓷"、"撕"是平舌音,不要读成翘舌音。
字型:"遣"中的两竖不同在一条竖中线上;"拳"的上面是两横,不要写成三横。
⑵齐读生字词。
⑶说说这些生字让你想到了哪些字。
才--材、魁--魄、悟--梧
⑷默读课文,找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,做上记号。
⒉检查读书
⑴指名分小节读课文,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子。
⑵分小组轮读,把课文读通顺。
㈢初读课文,理清文章条理。
⒈自由读课文,思考:文章从几个角度来写郑和远航的?
⒉交流:
第一段(1-5)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壮观场面。
第二段(6、7)从14xx年到14xx年郑和曾7次远航。
⒊出示:默读课文,根据"扬帆起航"、"友好交往"、"战胜凶险"三个标题,把课文中的第一段分为三个部分。
第一层:(1-3) 第二层:(4) 第三层:(5)
㈣指导书写。
⒈出示:"遣"、"魁"、"拳"、"瓷"齐读。
⒉请学生说说这些字的间架结构有什么特点。
⒊师边讲解边示范:"遣"注意里面的部分两个竖笔的位置;"魁"注意"鬼"里面的部分要写小点;"拳"的撇、捺笔要舒展;"瓷"的下半部分最后一笔舒展。
⒋学生描红。
第二课时
教学目标
⒈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⒉了解第一次远航的经过,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。
⒊初步懂得详写和略写的作用。
⒋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,使学生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,不怕困难,顽强探索的精神,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。
教学过程
㈠复习
郑和一生曾七下西洋,课文主要写了哪一次?又是分成几层来写的?
㈡精读第一段
⒈指名读1-3小节
说说郑和第一次航海的时间、地点、有多少船、共多少人?
学生感受了当时的盛况后,有感情地朗读。
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 [16] [17] [18] [19] [20] [21] [22] [23] [24] [25] [26] [27] [28] [29] [30]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