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、 归纳总结:在云的造型上描写它形状的奇巧,而后分三种情况来写,每一处都抓住云的变化特点。
五、 练习写景。
1、 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、内容。2、 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。
3、 同桌练说,相互交流提示。4、 习作,教师巡回指导。
练习1
教学要求:
1、 用钢笔描红。2、 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,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。
3、 照样子填空。4、 重新排列次序混乱的句子。5、 熟记成语。
6、 读读背背。7、口语交际:不要私自撕别人的邮票。
[教学时间] 三课时。
第一课时
一、教学第-题
1.审题。(1)指读题目。(2)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:
2.指导。
(1)指名读这段话。(2)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顺。 (3)要求生仔细琢磨每字的运笔。
(4)教师强调字与字之间的排列要大小适宜、疏密有致。(5)引导学生回顾描红的要求。
3.练习。
(1)学习练习描红,要求每个笔画要一笔描成,描红时注意字的运笔。(2)师作巡回指导。
4.反馈。
(1)展示写得好的字,评点好在哪里。 (2)指出不足,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:
(3)要注意学生在写字时的姿势,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,
二、教学第二题
1.审题。(1)指名读题目要求。
(2)学生说-说这-题应怎样练习(先画出错字,再写正 确的字)。
2.指导。
(1)指名学生渎第-个句子。
(2)要求学生从第-个句子中找出用错的词.并想出正确的字。(坐与座、只与枝)
(3)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下面句子。(虑与虚、专与钻、祥与洋、会与打、棵与颗、废与费)
(4)引导学生边读边比较同音字与形近字。
3.练习。
(1)指名学生上黑板做,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此题。(2)教师巡回指导。
4.反馈。
(1)检查学生完成此题的情况。(2)表扬做得正确、招写工整的同学。
三、教学第:三题
1.审题。(1)学生认读题目。(2)教师帮助学生弄懂题目要求。
2.指导。
(1)出示例子:一(只)小鸟
(3)分小组讨沦,引导学生看清量词后的中心词语,再选择用合适的量词,
3.练习。
(1)学生分组口头练习。(2)指名学生说。
(3)学生在书上完成此题。(4)写好此题的学生可以多读几遍。
4.反馈:全班齐读。
5.课堂作业 。填写合适的量词。
一( )布 一( )衣服 一( )灯 一( )鞋 一( )围 一( )水 一( )牛 一( )高楼
第二课时
一、教学第四题
1.审题:(1)指名读题。(2)教师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训练要求-
2.指导,
([]指名学生读本题中的四句话,帮助学生体会这四句话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(2)想一想:这四句话大体上讲的是什么意思?可以按什么样的次序来重新排列?
(3)可分组讨论。
3.练习。(1)让学生按事情前后的顺序重新排序。(2)填好之后,指名学生朗读,
(3)全班齐读重新排列的句子:[正确的序号是:4 1 3 2]
4.反馈。(1)检查此题的正确率。(2)帮助排列有错误的同学分析原因。
二,教学第五题
1.审题。(1)指名读题。(2)教师谈活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:
2.指导。(1)学生自由读)2条成语。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。
(2)教师范读。(3)学生自由读。(4)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,只要大体说出成语意思即可。
(5)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,让学生去发现每行前后两个成语的关系。(构成反义关系)
3.练习。(1)学生大声自由练读。(2)同桌练习背诵。(3)教师巡回个别抽读、抽背。
4.反馈。(1)指名读。(2)集体练读。(3)集体齐背。(4)指名背。
三、教学第六题
1.审题。(1)指名读练习要求。(2)让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。
2.指导。(1)让学生自由地练读,要求读通顺,读正确。
(2)指名试读。(3)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渎和领读。
(4)教帅讲解这首诗的大意: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:只要彼此了解,心心相连,那么即使一在天涯,-个在海角,远隔千山万水,而情感交流,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?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、抹眼泪,像一般小儿女那样。
(5)指导学生朗渎,注意重音与停顿。
海内/存/知己,
天涯/若/ 比邻。
无为/在/歧路,
儿女/共/沾巾。
(6)指名试读这首诗。
3.练习。(1)学生自由练习朗读。(2)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,让学生练习背诵。
4.反馈。(1)检查学生朗读情况。(2)指名背涌。
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 [16] [17] [18] [19] [20] [21] [22] [23] [24] [25] [26] [27] [28] [29] [30] 下一页